發布時間:2018-07-26 12:03??發布人:南京北大青鳥??發布來源:南京北大青鳥??瀏覽人數:126
“太沒勁了,干什么都沒勁,一天天只是混日子,還感覺累得很。
我懷疑再這樣下去,自己就廢了!我要不要再換個地方試試?”
老孫說出這句話時,距離他來到這家新公司剛好半年。
薪水加獎金及各項福利,他月入3萬,比前公司漲了40%。這著實讓他興奮了一陣,可這股勁也僅僅維持了兩三個月。
之后,他重回先前狀態:對工作提不起興趣、找不到成就感,明明沒干什么正事,就是始終覺得身心俱疲。
職場中,老孫這種情況非常常見。
一個人長期從事某項工作,尤其內容大多重復瑣碎,難免會產生疲憊,致使難以提起興致,只能依靠慣性來機械完成。
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·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“企業睡人”。
據調查,現代社會職場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,很多人平均半年就開始有厭倦情緒。
職業倦怠是無可避免的事,與薪資高低沒有直接關系。如何解決它,成為了一道職場難題。
1971年,心理學家愛德華·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:
AB兩組大學生做數字解題游戲。
A組,每解答一道題就給1美元獎勵,B組則完全沒有任何獎勵。
任務結束,實驗人員讓兩組學生自由活動,通過單面玻璃偷偷觀察他們各自的行為,發現了有趣的現象:
具有物質獎勵的A組,學生們幾乎都已停止解題,不是閑聊就是發呆;
沒有獎勵的B組,盡管任務已經宣告結束,多數學生仍興致勃勃繼續玩著。
這個實驗,被稱為“外部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侵蝕實驗”。
結果顯而易見:物質獎勵抑制了人們本身對有興趣的工作的積極性。
之后,多次針對不同年齡、身份的人群實驗中,得出的均是相同結論。
你一定聽過這個著名的小故事:
一群淘氣孩子喜歡在一個人家門口玩,特別吵鬧,主人不堪其擾。在多次勸導加警告都無效后,主人想出另外一個相反策略。
他對孩子們說,如果你們每天都來,我就給你們一人一塊錢。
玩還能得錢,孩子們當然很高興。但沒過兩天,主人就對他們說,從今天開始,只能給你們5毛了。
雖頗有微詞,孩子們還是忍了——畢竟還能賺5毛。
再過兩天,主人一攤手說:“不好意思,我沒錢了,不能再給。你們還能堅持來玩嗎?”
孩子們十分憤怒,呸,你想得美!
他們一哄而散,再也沒來過。
從本來喜歡干這件事(內在動機),到“你不給錢我就不干這事”(外部獎勵),物質刺激成功轉移了重心,扭轉了心態。
職場也同理。
不管你初對工作多么情緒高漲,從老板給你發工資的那一刻開始,你對工作本身的內在動機(興趣所在),已被外部獎勵(工資、獎金)所取代。
處于這種情況,必然終有倦怠的一天。
很多朋友或許不以為然:明明是錢給得不夠嘛!
只要老板持續給高薪,外部激勵一直在,我怎可能職業倦怠?絕對天天打雞血、玩命干啊!
不,并不能。
同樣在1971年,心理學家布里克曼和坎貝爾提出“適應水平現象”。
所謂適應水平現象,指的是無論我們沉浸在某種成就帶來的滿足感,或某種失落與悲傷時,它都會迅速消褪。
比如,彩票中了頭獎的人,以為自己的幸福感會長久保持,實則不然;同理,失戀的人,本以為自己會悲傷很久,實際你走出來的時間,或許比自己預想的短很多。
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新買來的華麗衣服、名牌包包,只會讓我們開心一陣。哪怕開了新車、換了新房,也并不能讓開心持續更久。
老孫月入3萬,比先前漲了40%,但他仍在半年后就再次感到厭倦。
究其原因,這些都是外部刺激。
哪怕初再強烈,終也會變成細水長流,在你心里掀不起半分波瀾。
適應水平現象,折射的是我們人性的本能。薪資再高,也不能遏止你職業倦怠感的卷土重來。
那么,面對職業倦怠究竟該怎么破?那些職場上始終激情滿滿的人,又是怎么做到的?
什么人群職業倦怠感低甚至沒有?
毫無疑問,老板。
今年3月5日,福布斯發布了第33期年度全球富豪榜。亞馬遜創始人杰夫·貝索斯以1310億美元身家蟬聯榜首,緊隨其后的是比爾·蓋茨和巴菲特,馬化騰和馬云分別排在第20、21位。
大佬們的確有錢,以馬云2206億人民幣的身家為例,如果一年花1個億,也足夠他從漢朝花到當下。
但一個事實是,盡管錢早就花不完,多數如馬云一樣的大佬們,依然在埋頭苦干,不知疲倦地持續往前。
為什么?
商人逐利?社會責任感?享受萬人敬仰的感覺?
我更傾向于這個答案:單純享樂,并不能讓他們真正充實和快樂。
對現階段的他們來說,相比賺錢,工作本身是更快樂的事。
咱們大多數人,終其一生或許都達不到他們的境界,但從他們身上,我們的確可以學到如何根治職業倦怠,重新喚醒工作與生活激情的有效策略。
核心即是:重新發掘出源自內心的內驅力,牢牢守好它。
基于此,公子想分享3點認知,供你思考。
抱持打工者心態的人,眼睛往往只盯著眼前的工資,看不到更多的東西。
我們之所以厭倦工作,罪魁禍首也正源于此:被錢所左右,一切以錢為導向,終失去的是自主感,如此,自然會斤斤計較,疲于奔命。
不妨,將目光放長遠一點。
我公司樓下有很多餐館,但我愛去的是一家家常菜館。不是菜有多好吃,而是不管面對任何客人,也不管客人點的菜昂貴還是便宜,老板老宋總是表現得熱情又快樂。
有一次老宋說,我開這家店,真不是為了賺錢。我就喜歡做菜給別人吃,如果得到認可,我會非常開心。
正是這種心態,讓老宋樂在其中,回頭客源源不斷,生意也是周邊好的一家。
每個新人進入一家公司,只要是正規公司,不同程度上會充滿儀式感:
例如,面試、發送offer、辦理入職、簽合同、介紹工位、同事、參觀公司、迎新會、崗前培訓、轉正考核等,都是儀式感的體現。
越有儀式感,員工才越會覺得公司是在鄭重嚴肅地對待自己,反過來,他也才會同樣鄭重嚴肅地面對公司和工作安排。
在之后日復一日的瑣碎中,我們慢慢淡化了這些所謂儀式,也才漸漸越來越感覺倦怠。
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:人為什么要有儀式感?
高贊的回答是: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,標定它背后的精神內涵。
試著給自己設置一些小挑戰或關鍵節點,持續保持儀式感,找回那個失落的自己吧。
如此,那些平凡的日子,將會重新煥發出耀目的光彩。
版權聲明:本文月入3萬還每天都只想跳槽_中博培訓學校: //qjdyoipt.cn/kczx/147.html 禁止一切方式轉載、抄襲!
相關內容:
更多人關注: